房颤患者应重视抗凝治疗 ———— 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 刘兴鹏、杨舒玲
很多人认为,短时间的心慌、气短、胸闷、呼吸不畅、眩晕是小毛病,忍一忍就能过去。殊不知,这也许就是房颤的最早征兆。房颤是一种常见病,目前我国约有1000万患者。由于房颤初发时经常是一过性的,因此心电图筛查仅能发现房颤病例的12%,对无症状房颤或阵发性房颤漏诊率较高。
专病门诊提供一站式诊治
张老是一位退休的工程师,一年前开始出现心慌胸闷。一次犯病的时候他来到医院,心电图检查发现是房颤,建议到房颤门诊治疗。张老在房颤门诊根据医生的建议先服用一段时间药物,并按时随访,避免药物产生副作用。张老服用3个月药物感觉疗效欠佳,在医生的建议下做了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现在术后9个月了,张老没有再发生过房颤。
同样是得了房颤,李女士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她在一次体检中发现房颤,医生建议其首先接受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再手术,但一定要用抗凝药。李女士觉得手术不能随便做,药物副作用又太大不能随便吃,而自己又没有感觉,就没有再看病。不幸的是,一天早上李女士醒来忽然发现左侧身体不能动了,被诊断为脑卒中,并告知是由房颤的心脏血栓脱落引起的。房颤发作时心房不能有效地辅助泵血,血液滞留在心房内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顺着血流堵塞不同部位的动脉血管,就会造成不同的疾病,如脑栓塞等。因此,房颤患者血栓和脑中风的风险远远高于正常人。
其实,房颤门诊经常接诊这样的病人,无症状的房颤病人在脑卒中后才来看病,而有些有症状的病人吃药后觉得犯病减少了,就不再复查一直吃下去,直到药物出现了严重的不可逆转的副作用。需要强调的是,房颤不但是一个需要治疗的病,还是一个需要专科门诊治疗的病。
房颤专科门诊通常都有患者宣教,专业医生会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制订不同的诊疗计划,实现诊疗个体化,并且进行专业随访,根据治疗的反应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使患者能最大限度获益。尤其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病人选择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根据最新的专家共识,对这类病人术后的随访至少要达到两年。
抗凝治疗需因人而异
房颤是心房无序电活动伴收缩功能丧失,人体的心脏表现为快速或非快速节律绝对不整齐的跳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加。由于房颤初发时经常是一过性的,因此心电图筛查仅能发现房颤病例的12%,对无症状房颤或阵发性房颤漏诊率较高。长期心率增快使房颤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病人感到心悸、胸闷、头晕,甚至昏倒。更为严重的是,房颤时心房丧失射血功能,血液在心房内淤滞,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栓子会沿着血流堵塞到不同部位的动脉血管,造成不同部位的栓塞,如脑栓塞、下肢动脉栓塞等。因此,房颤患者血栓和脑中风的风险远远高于正常人,并且更严重。
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无论采取心率控制还是节律控制,都需要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预防卒中的效果和安全性已经得到认可,但华法林药理作用易受多种因素影响,个体差异较大,故其剂量调整较为困难,服用过程中需要定期多次采血测定国际标化率(INR)进行抗凝强度监测,如监测不当,还会导致出血发生率增加或无效抗凝。因此,应对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进行危险性分层,根据卒中与出血的绝对危险及患者的相对危险和获益来选择合理的抗凝策略。所有这些情况,更需要专科医生对其进行专业的个体化治疗,这是普通心内科门诊不能替代的。
导管消融术后仍需复查
房颤曾经是一个让内科医生束手无策的疾病,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并不能给病人带来更多获益,长期应用甚至会增加死亡率。其主要原因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带来的害处会超过其治疗房颤带来的益处。但是,经导管消融成功治疗房颤后,目前导管消融已成为某些类型房颤的一线治疗手段。
导管消融技术是临床电生理和心导管术的有机结合,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除进行环绕肺静脉的消融外,还需要在心房的其他部位进行连续的线性消融。此即所谓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总体上是很安全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通常<1%。房颤单次消融后3个月约70%的阵发性房颤和60%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可恢复正常窦性心率,经第二次或第三次消融后阵发性房颤消融的成功率可达90%,持续性房颤亦可达80%。此种成功指的是在无需服用任何抗心率失常药物的情况下,患者能够维持稳定的窦性心率。另有部分患者术后虽仍有房颤发作,但频度显著减少,或通过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维持不发作状态。
射频消融后有些病人仍需服用胺碘酮,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和肝功能(至少两个月复查一次)。华法林也是术后绝大多数病人需要服用的药物,服用3天后需要化验INR,以保证既能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又能减少出血风险。
此外,术后两年内仍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如有心悸发作等症状应随时行心电图检查。这些治疗和随访均需在房颤专业门诊进行。
(转载自2012.5.15《健康报》) |